千乡网|甘肃合作社网|千乡物流频道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管理专区新城子藏族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管理中心首页武山介绍荣誉地图机构职责县乡概况视频播放三农动态农经统计农经知识农经通知合作社风采供求信息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农村财务土地承包土地流转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首页 >> 土地流转

武山县农村耕地撂荒情况汇报

2012-08-19 19:24:41阅读次数:3773打印返回

武山县农村耕地撂荒情况汇报

 

武山县位于天水市西端,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与定西市相似。土地瘠薄和干旱少雨,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呈锐减趋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已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兼业农户的增多,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耕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突出问题。为了掌握全县耕地撂荒的现状及成因,探讨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对策措施,近期,县经管站组织力量,对桦林、滩歌、咀头、洛门、杨河五乡镇的耕地撂荒情况进行了专项走访调查,初步掌握了五乡镇耕地撂荒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五乡镇耕地撂荒的现状,基本上能够反映全县耕地撂荒的形势。

一、农村土地撂荒现状

武山县共有15个乡镇,344个村委会,农业户89340户,农业人口414741人,其中劳动力248845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20068亩,其中山地575003亩,川地45065亩。目前,全县耕地撂荒面积1574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涉及农户12652户,占总农户的14.2%。总的特点是:一是季节性撂荒多于长年性撂荒,举家外出撂荒多于留守在家撂荒,长年性撂荒主要集中在旱地、季节性撂荒主要集中在基本农田;二是土地撂荒主要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800米之间的浅山区和山脚砾土区,农牧、农林结合部以及河谷川区的河滩、盐碱区域都有耕地撂荒;三是土地撂荒呈逐年减少的态势,全县税费改革前到2005年初,全县耕地撂荒32526亩,占同期耕地面积的5.2%,涉及农户28535户,占家庭承包农户的32.0%,取消税费后,复耕撂荒地成效突出,复耕撂荒耕地16783亩,2011年底全县撂荒耕地只有15743亩,减少了51.6%。自2005年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负担后,我县主要采取集中开发帮复耕、加快土地流转引复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复耕、调解矛盾纠纷畅复耕、科技推广助复耕等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农民逐渐对撂荒地开展复耕种植,耕地撂荒现象锐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对土地法律政策掌握不够,缺乏耕地保护意识,更缺乏市场主体意识;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从而造成部分土地撂荒,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复耕难度增大。耕地撂荒已不只是土地承包经营管理问题,已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二、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

根据调查,农村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一)农业生产效益低。2011年底,全县农业人口外出务工人数达9.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66亿元,年人均务工收入达9200多元,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好几倍。因种粮效益低而撂荒的面积3889亩,占全县耕地撂荒面积的24.7%,涉及农户3721户,占撂荒农户的29.4%。咀头乡因种粮效益低而撂荒的面积356亩,涉及农户405户,分别占全乡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农户的23.7%和 29.6%。

(二)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弱病残户和多女户女儿出嫁,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劳动力短缺导致耕地撂荒4778亩,占全县耕地撂荒面积的30.3%,涉及农户2480户,占撂荒农户的19.6%。滩歌镇外出务工人员就有7509人,占滩歌镇总劳动力的34.4%,因外出务工导致耕地撂荒的面积达259亩,涉及农户137户,分别占全镇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农户的25.9%和 18.4%。

(三)边远山坡耕地瘠薄。这部分耕地土质差,且较边远,耕作成本高。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交通不便,部分农户承包的耕地零星、分散、偏远,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耕种劳动强度大,不得不放弃耕作。因边远山坡耕地瘠薄导致耕地撂荒4935亩,占全县撂荒面积的31.3%, 涉及农户4313户,占撂荒农户的34.1%,主要分布在渭河及其支流两岸1400——1800米之间的浅山区和山脚砾土区。桦林乡渭北浅山区及建军山、桦林山山脚砾土区,耕地撂荒面积就达452亩,涉及农户793户,分别占全乡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农户的26.1%和 35.6%。

(四)业主租凭或征用后无力开发经营。随着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业主租凭或征用农村耕地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因经营不善而闲置。因业主租凭或征用导致耕地撂荒614亩,占全县耕地撂荒面积的3.9%,涉及农户620户,占撂荒农户的4.9%。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洛门镇孟庄村康达牧业肉牛屠宰场的42亩耕地,因业主无力经营而撂荒,涉及农户96户,分别占全镇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农户的3.5%和 4.4%。

(五)其它原因。例如承包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撂荒、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撂荒、自然灾害而撂荒、盐化潮土难以耕作而撂荒以及退耕还林规划区内未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而撂荒等,都程度不同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这些原因造成耕地撂荒面积1527亩,占全县耕地撂荒面积的9.7%;涉及农户1518户,占撂荒农户的12.0%。杨河乡因自然灾害而撂荒的耕地面积达65亩,涉及农户数108户分别占全乡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农户的8.4%和 10.7%。

三、耕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撂荒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的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按照2011年粮食平均单产147公斤计算,全县15743亩撂荒地减少粮食产量近2300多吨。三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会缺乏有力支撑。

四、防止和减少耕地撂荒的对策和建议

(一)宣传法律政策,禁止耕地撂荒。农村耕地撂荒,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长期性,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有效禁止耕地撂荒。要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凡耕地撂荒2年以上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二)加快土地流转,预防耕地撂荒。《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是从源头上防止耕地撂荒的一种长效机制。一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收益和养老的保障。目前,外出务工农民不愿退出承包地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承包地不仅无一点负担,不种还有收益,乡镇、村两级可以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流转土地,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应结合本地实际来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下,对因无力耕种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要确保其收益不少,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对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和依法收回的承包地,要尽快重新发包;三是要在乡镇、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组织,接受委托,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真正建立起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规模经营,限制耕地撂荒。零星分散的土地经营效益低下,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容易形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大力培育种植大户经营土地也是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出台激励政策,鼓励这些市场主体积极接纳农户流出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以土地股份合作方式,参与业主经营,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使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用土地作为资产或资本,参与业主经营,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四)改善基础设施,制约耕地撂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是解决撂荒地问题的重要措施。交通、林业、水利、国土、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耕地撂荒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实施综合开发,兴修农田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止出现新的耕地撂荒。

(五)推进退耕还林,防止耕地撂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是解决山区耕地撂荒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应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果结合起来,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地方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把撂荒地有效利用起来,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科技推广,减少耕地撂荒。提高撂荒地收益关键靠科技。一要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措施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针对耕种撂荒地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要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方式,普遍推广免耕、机械操作技术,抓好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通过加强科技推广运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村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